[渭南市中心医院] 【医线新风】医德新风暖人心: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服务升级记
9月以来,走进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,一系列温暖细节悄然改变着患者的就医体验:保洁阿姨微笑指路,医生耐心地多解释几句病情,候诊区宽敞明亮、一尘不染。这些变化的背后,正是医院门诊办公室持续推进医德医风建设、将抽象要求转化为一项项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服务。以“六多服务,从心出发”为主线,推出系列举措,让患者从进门到离开的每一个环节,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度与关怀。
用“数据说话”让服务更规范
在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,医德医风建设不再是“软要求”,而是变成了可量化的“硬指标”。分诊护士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,医德医风专职管理员薛琳,像“门诊侦探”一样穿梭在各诊区。门诊严格执行“三级巡查制度”。从医生准时到岗率到候诊区卫生状况,从导医沟通耐心度到设备运行状态,诸多细节被纳入日常监测体系。
“数据不会说谎。”门诊办公室主任指着实时更新的电子屏介绍,系统自动采集医生出诊准时率、停诊率等数据,与三级巡查形成互补。如今,医生们提前5分钟到岗已成习惯,因为每个人的服务数据都会在月度考评中“说话”。
把“制度条文”变“肌肉记忆”
“遇到患者抱怨挂号系统不会操作,你会怎么做?”在门诊人员培训中,讲师抛出实际案例,让分诊护士和挂号员进行角色扮演。这种“案例教学+情景模拟”的互动式培训,让服务规范不再是墙上的标语,而是成了员工的“肌肉记忆”。
就连保洁团队也加入了服务升级行列。门诊办公室与总务科联合推出“流动卫生红旗”月评制度,保洁员们从“要我打扫”变成“我要打扫”。一位保洁阿姨开心地说:“现在看到红旗挂在自己的责任区,比发奖金还高兴!”
让“患者心声”成“服务指南”
门诊办公室投诉专岗人员李重霄和她的同事们,每天的工作始于一句积极的承诺:“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已经收到,马上为您核实处理!” 这不仅是态度,更是机制——所有投诉24小时内响应,3日内反馈,投诉纳入个人绩效考核,每月召开分析会深挖根源,持续优化改进。有患者表示:“之前提的意见真的被采纳了,这种被尊重、被重视的感觉,真好!”如今,“患者心声”已成为医院最珍贵的“服务指南”,持续推动医疗服务走向更优质的未来。
每月一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,不是走形式,而是精准发现问题的“听诊器”。他们把患者意见和巡查问题放在一起“会诊”,找准短板、定向约谈、精准提升。“患者说哪里不好,我们就改哪里。”门诊办公室负责人说。
让陪检服务从“规定动作”到“暖心本能”
在原有爱心陪检基础上,设置“关爱老年人帮扶站”,将服务岗位主动前移至门诊入口处,为老、弱、残、急等特殊人群提供全流程就诊支持。从患者踏入门诊起,便提供包括协助挂号、引导至诊室、陪同检查(如协助预约、讲解注意事项、陪送检查科室)、指导取药等全链条服务,全程不仅提供清晰的流程讲解,更给予切实的行动帮扶,减少患者因环境陌生、流程不熟而产生的焦虑与不便。
门诊办公室主任表示,医院正在构建“培训-巡查-反馈-评价”四环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,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服务转变。“我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让每一位推开医院大门的患者,都能带着安心和满意离开。”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,渭南市中心医院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让医德医风真正化作患者脸上满意的笑容。